需求应当被满足,而不是被创造。

前言

从初中时拆解机械硬盘,高中时折腾 Optane + HDD,到大一大二时折腾机器人战队的黑群晖,再到大三时入手极空间 Z4 Pro,最后出清 NAS 和硬盘,回归本机 + 云服务。正如标题所言,“NAS:从入坑到入土”,接下来会讲一下折腾 NAS 的心路历程。

购买 NAS 前的需求

简单概括一下我购买 NAS 的需求。

一台 24 小时低功耗运行的存储服务器,满足以下功能:

  1. 较为无感地同步多台设备的照片,并且支持统一的相册管理
  2. 存储大容量的音乐、番剧和电影(10T+)
  3. 满足玩 BT/PT 的需求(下载各种意义上的资源),不需要电脑一直开机
  4. 拥有足够优秀的刮削软件,呈现精美的海报墙,且易于分享
  5. 各类服务在校园网范围内可以在浏览器中通过域名(需要 https 加密)访问
  6. 各类服务在公网也能够访问

以上的需求极空间 Z4 Pro 都能够满足,一一对应的话:

  1. 极相册(现在的版本有 AI 功能,可以直接根据语义进行分类和搜索)。
  2. 最基础的存储功能,当然可以满足。
  3. Docker 装 iyuu + qbitorrent,你的 PT 现以自动化的方式呈现。
  4. 极影视非常优秀,刮削能力出色,至少比裸 Jellyfin 强多了。
  5. DNSPod 解析域名到局域网地址(路由器在校园网内的地址),路由器端口转发 80、443 至 Nginx Proxy Manager 镜像,配合 Let’s Encrypt 的证书即可实现校园网范围内通过 https 域名访问服务。
  6. 极相册、极影视、存储功能自带公网访问,剩下的 Docker 镜像也可以通过“远程连接”应用访问。

一直到此时还是岁月静好的。

购买 NAS 后的折腾

之所以最后出掉了 NAS 和硬盘,主要有四大原因:

  1. 发现原需求其实是伪需求
  2. 忍不住折腾
  3. 未来环境的变化
  4. 不可忽视的噪音

被证伪的需求

仓鼠党的终结:大量下载上传的电影、番剧,多个 PT 站的账号,精美的海报墙,这些对我来说不过是满足一下资源分享的虚荣心和收藏癖最开心的事情是看着飞快的下载上传速度,而不是细细体会电影和番剧的精彩内容。下载了一百部电影可能看完的还没有一部,花大价钱搞 NAS 和硬盘还不如开个 Netflix 会员。真正带来感动的是内容本身,而不是容纳内容的文件大小

除非真世界末日了,不然这些囤积的资源很难真正发挥价值。

不必要的折腾

折腾的乐趣来源于折腾本身,而不是折腾后的使用。当折腾本身不能给你带来乐趣的时候,也就没必要折腾了。

  1. 热衷于向同学提供各种在线服务,比如 Calibre-web、Jellyfin、FreshRSS 等,以满足所谓的虚荣心,实际上根本没几个活跃用户。
  2. 给一台 N97 芯片的 NAS 上了 32G ddr5 内存,日常内存占用不会超过 20%…
  3. 对于 Zotero 的附件同步,Docker 装 Alist 开启 webdav + 内网穿透,现已切换为坚果云 free plan。
  4. Docker 安装 memos 记笔记 + 内网穿透,现已切换为 flomo free plan。
  5. Docker 安装 Qinglong 搞各种购物 app 的自动签到,评价为薅这点羊毛不如多背几个单词。
  6. Dokcer 安装 Navidrome 当在线播放器,最后还是网抑云启动。
  7. Docker 安装 Code Server,号称要激活 iPad Pro 的生产力,最后还是 Bilibili 启动,敲代码还是带着 mac。
  8. Node Exporter + Prometheus + Grafana 搞一套花里胡哨的监测方案,最后发现不会有啥异常状况,也没有啥重要资源值得监视。
  9. 极空间开放 ssh 之后第一时间安装了 Portainer,但是解决折腾的方法应当是不折腾,而不是换个简单的方式折腾。
  10. 利用 Nginx Proxy Manager 进行反向代理,实现不加端口号的域名访问,在上述服务都不需要的情况下也没啥反向代理的需求了。

未来环境的变化

  1. 保研到别的学校了,网络条件从免费的对等千兆降级到收费(还不便宜)的百兆宽带,BT/PT 啥的玩不利索。
  2. 三年硕士之后就是工作了,有时间捣鼓这捣鼓那不如多敲几行代码…

不可忽视的噪音

对于学生党来说 NAS 只能放在卧室里(虽然也没有啥别的分区了),四块机械硬盘一起工作的噪音和震动难以忽视,PT 和各类 Docker 服务带来的断断续续的频繁读写,让炒豆子的声音一整天都不绝于耳。

综上几个原因,本学期开始的时候终于下定决心出掉了 NAS 和大部分硬盘,回归本机 + 云盘 + 流媒体的模式。互联网时代人们在云上创造了伟大的基业,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享用呢。

某种意义上我从数字的牢笼中暂时脱身,但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未来无穷无尽的折腾似乎还在等着我。

未来展望

放弃当仓鼠党后已经没有大容量存储的需求,直接放弃了又大又吵又慢的机械硬盘,几条 2T 的 ssd (未来还可以升级到 4T)+ 国内外云盘 + 流媒体足以满足游戏、相机照片、代码、文档存储的需求。

未来如果家庭或工作场景下又重新有了使用 NAS 的需求(比如给小孩看点经典动画片,限制部分超龄内容访问;大容量工作文件的备份),应该会直接组一套全闪 NAS,让炒豆子的声音随风而去吧。